文/宋依玲 採訪諮詢/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蔡佩怡•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
女性歷經懷胎十月、生產的身心疲累,要如何好好休生養息,無疑就是靠「坐月子」來放鬆、調養,因此,怎麼坐月子是產後媽咪不能忽略的重要課題。
重點1.產後飲食重點
月子餐多以能恢復健康、清淡少鹽為烹調原則,同時,為了讓媽咪有充分的乳汁可哺餵寶寶,坐月子飲食的質與量更為重要。
產後第1週
•調養重點:惡露排淨、補充元氣及幫助傷口癒合。
產後第1週是產婦身體最虛弱、最需要調理的時候,也是傷口癒合最重要的階段,加上腸胃需要休息,都不宜大補。麻油、酒類都不適宜,因酒精會抑制子宮的收縮復原,反而阻礙惡露順暢排出,使惡露時間拖得更長,麻油太過溫燥,可能加重傷口發炎影響癒合。
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表示,產後不宜馬上飲用生化湯,因產後西醫通常會給3〜5天的子宮收縮藥,以幫助惡露排出,若再飲用生化湯,恐造成子宮大出血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也提到,產後第5天開始,通常惡露會漸漸減少或呈暗色,若有感覺下腹刺痛,表示惡露無法順暢排出,才建議喝生化湯。
產後第2週
•調養重點:促進乳汁分泌、預防腰痠背痛及幫助子宮恢復良好。
影響乳汁分泌的食材都要避免,如人蔘、麥芽、韭菜等。此時,生產過程所造成的傷口幾乎已經復原,料理可開始添加少量麻油,體質較為燥熱者可將麻油換成苦茶油。
產後第3週
•調養重點:調理體質、強筋健骨、增強體力。
此階段惡露通常已排乾淨,要注意營養攝取,多吃高蛋白食物,哺乳媽咪的湯湯水水也不可少,建議每日攝取1,500〜3,000c.c.的水分,不管是溫開水、湯品或泌乳茶都能促進乳汁分泌。
產後第4〜6週
•調養重點:提高新陳代謝、補充元氣、排除體內多餘水分。
此階段可照第三週來吃,乳汁分泌不足、易疲倦、手腳冰冷的媽咪可多食四君子湯、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等,中醫也備有通乳茶、泌乳茶可促進乳汁分泌及乳汁通暢。
重點2.產後不適症狀與照護
產後不少媽咪會感覺,原來生產過程還不是最痛的,生完寶寶後才是許多疼痛的開始。因此,產後更不能忽視自己的身體照護,以免日後引起一些併發症與後遺症,以下列舉出各項產後不適症狀,並以中西醫角度來談如何護理與調養:
傷口疼痛
自然產的產婦經過陰道生產,會陰部位容易有撕裂傷,導致產後疼痛,會陰傷口的癒合時間約需1週左右。建議從產後開始就以溫開水沖洗會陰傷口,預防傷口感染,並至少持續至惡露完全乾淨為止。
剖腹產的傷口疼痛往往比自然產更為不適,一開始會注射止痛劑來緩解疼痛,剖腹產的產婦下床後可用束腹帶來固定傷口,減少因身體活動拉扯帶來的疼痛感。剖腹產的傷口照護,必須保持傷口乾燥,回家後不建議泡澡,先用擦澡的方式,待10天後傷口逐漸癒合,才能洗澡淋浴。
子宮收縮
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,都會經歷產後子宮收縮的疼痛感,蔡亞倫醫師表示,通常產後會給3天子宮收縮藥劑,並搭配止痛藥,如果產婦可以忍受就不需吃止痛藥,前3天的子宮收縮良好也有助於幫助子宮恢復、防止出血、幫助惡露排出。值得注意的是,若子宮收縮疼痛超過半個月,且惡露不止、伴隨發冷發熱,應儘速就醫診治。
乳房脹痛
乳房脹痛常發生在產後數天到數週之間,主要原因為乳汁排不出或是沒有規律排空乳房所造成。當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,並伴隨發燒,可能已是乳腺炎,必須儘快給醫師診治。建議哺乳媽咪每次哺餵寶寶後再將剩餘的乳汁擠出,避免乳房還殘留乳汁造成瘀積;如果乳房脹脹鼓鼓時,可用毛巾冰敷局部,緩解不適感。
※原文刊載於2017年4月號《媽媽寶寶雜誌》。
※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【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】(http://www.mombaby.com.tw/)。
※本文由《媽媽寶寶雜誌》授權刊登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