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隨著寶寶月齡漸長,身為爸媽的你,可能會發現,他在看見陌生人時,開始會出現害怕的反應,不管怎麼哄,就是不願意與其他的成人或同儕接觸,要不就是把手邊的東西亂丟一通,就算爸媽幫忙把物品拿回原位,他還是會重複這些動作。面對這樣的情形,到底是寶寶不乖,還是父母管教不當?而父母又該給予寶寶什麼樣的協助呢?

102-10MB_128_(1) 

文/林奕如‧實習生黃于庭 採訪諮詢/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黃惠琪

「寶寶為什麼老是喜歡大吵大鬧?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馬上安靜下來嗎?」當父母出現這種想法的時候,要做的第一件事,其實是先思考:寶寶是什麼原因在哭鬧呢?年紀還小的寶寶,無法使用語言和家人溝通,只能用笑或哭來傳達自己的情緒,但如果家長誤解後又用錯誤的方式矯正孩子,不但無法達到情緒急救的效果,可能還會讓寶寶的情緒無法獲得適當紓解,造成往後成長路上的陰影。 

6個月大的寶寶‧開始出現複雜情緒

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黃惠琪表示,2~3個月大的新生兒,開始會出現笑容,此時他們給予笑容的對象並不特定,不管是主要照顧者或是陌生人,只要稍微逗一下寶寶,都能讓寶寶露出笑容。不過,隨著新生兒的感官系統與社會互動能力逐漸發展,等寶寶約6個月大之後,較能分辨主要照顧者和陌生人,寶寶若在此時看到熟悉的照顧者,會較願意主動露出社交性笑容,看見不熟的人,則可能會出現害怕的反應。在這個成長階段,有些大肌肉發展較快的寶寶,已經能夠憑自己的意志力抓握物品,甚至長出一顆顆可愛的白牙,透過口腔辨識形狀及物體,並逐漸形成一些自我意識。不過,當寶寶出現自我意識之後,通常還不會說話,但他們會透過哭、笑、揮舞手腳等情緒和動作表現,告訴父母現在有哪些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需求,或是發出一些特定的聲音,讓照顧者知道他們現在可能需要爸媽的安慰。 

寶寶的每個動作都有意義

雖說寶寶6個月大後,開始會出現複雜情緒及社交行為,但有些寶寶表現需求的反應較為強烈,家長會誤以為他特別愛哭、容易躁動不安,或是具有暴力傾向,才會頻繁地亂丟物品、破壞家具,並先入為主地認為「我的孩子天生就是一個磨人精」。不過,寶寶的身心發展,會隨著時間經過而逐漸成熟,且每個寶寶天生都會藉由「反覆練習」去熟悉一項新的能力,當寶寶無意間發現自己可以做出「咬」的動作,就會試著把每樣東西都拿來放進嘴裡,這其實也是促進肌肉發展的好機會,只是起初力道控制會比較不穩,看起來像是毫無目標地隨意亂咬,爸媽應先了解寶寶在各階段應有的發展,才為寶寶的行為下評論。

此外,寶寶也有可能是在測試大人的反應,當他在咬物品或是出現新動作時,成人難免會從言行舉止透露出驚訝、開心等情緒,寶寶一旦發現家長出現和平常不一樣的反應,就會覺得有趣。黃惠琪醫師表示,其實這也是協助寶寶建立「社交能力」重要的一環,畢竟在往後的成長路上,每個人都要學會讀懂他人的表情,才能夠做出適當的反應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「察言觀色」,爸爸媽媽不妨放輕鬆,將之視為一個過程,不要認為寶寶是故意和自己作對,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。

 

 

※原文刊載於2013年10月號《媽媽寶寶雜誌》。

※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【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】(http://www.mombaby.com.tw/)。

※本文由《媽媽寶寶雜誌》授權刊登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媽媽寶寶 的頭像
    媽媽寶寶

    媽媽寶寶懷孕生活部落格

    媽媽寶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