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,準媽媽的心情都是又驚又喜,但伴隨而來的,是許多日常生活習慣必須慢慢改變,藉此讓自己調適到最適合養胎的狀態。
文/林奕如 採訪諮詢/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美邑 攝影‧化妝髮型/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&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 演出/準媽媽林亮岑&傅玉綺
懷孕初期的母體變化
1、月經沒來
月經沒報到是懷孕的第一徵兆,女性最快可從受精後9~12天之間,利用尿液試紙為自己驗孕。
2、全身發熱且疲倦想睡
身體在排卵後,會因黃體激素分泌增加,使基礎體溫上升進入高溫期,一旦受精之後,會持續高溫,同時黃體素也會不斷增加,使肌肉放鬆,呈現無力狀態。
3、孕吐
通常在懷孕8~10週時為最高峰,14~16週之後會逐漸趨緩,約有四分之三的孕婦,會出現嘔吐和噁心症狀,極少數人會因為嚴重嘔吐導致脫水,而需住院治療(稱做「妊娠劇吐症」)。
4、口腔疾病
懷孕後,唾液會趨於酸性,且黏性增加,牙齦組織容易腫脹出血,加上孕吐及飲食習慣改變,牙齒便容易殘留食物殘渣,若疏於口腔清潔,甚至會造成牙結石及牙周病等病變。
5、乳房腫脹
如果腫脹的狀況持續好幾天,甚至出現劇烈疼痛的感覺,可能是纖維囊腫所引起,此時要趕緊就醫。
6、陰道出血
少部分的人會有著床期出血,其出血量少,為褐色或暗紅色的分泌物,通常維持1~2天,大多出現在受精後的兩週內,若出血量多且為鮮紅色的血,應及早就醫,以排除子宮外孕、脅迫性流產、子宮頸息肉等問題。
7、頻尿
準媽媽忽視頻尿警訊,將可能演變為急性膀胱炎或急性腎盂腎炎;若是罹患急性腎盂腎炎,除了母體有生命安全上的疑慮之外,甚至會提升胎兒早產的風險。
8、脹氣與便祕
有些準媽媽在懷孕前從未有便祕情況,但懷孕之後卻常為便祕所苦,這是因為子宮漸大,進而壓迫直腸,使腸子無法正常蠕動及消化。服用鐵劑,也容易引起排便不順。
9、陰道分泌物增加
懷孕之後,動情素會增加分泌量,導致陰道黏膜細胞增生、子宮頸腺體增生黏液分泌增加;不過,分泌物只要是透明、稍微黏稠但無味的物質,都算是正常現象,若陰道酸鹼值改變,就容易發生念珠菌感染。
10、情緒不穩
個性原本就較多愁善感的女性,懷孕後通常會更容易想哭、生氣,因為在胎兒還沒出生之前,仍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,加上對分娩的恐懼,造成準媽媽容易情緒不穩。
懷孕初期照護篇
產檢頻率
林美邑醫師表示,目前健保有給付10次的產檢,通常建議在懷孕第28週之前,每個月須檢查1次;第28〜36週時,就要開始縮短產檢頻率,變成2週檢查1次。進入第36週後,每週都要檢查1次。
衛生習慣
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,平時如果每半年就看一次牙醫,懷孕期間可縮短至每3個月就檢查一次牙齒。此外,準媽媽須避免憋尿、泡澡、泡溫泉等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的生活習慣,應採取淋浴,並堅守多喝水、多排尿的原則。
性生活守則
懷孕初期與後期應暫停性行為,在懷孕中期,性生活也必須避免過於激烈,男性生殖器官不宜太深入,若具有流產史、陰道出血、子宮曾動過手術的準媽媽,最好懷孕期間都不要有性行為。
懷孕初期禁忌篇
戒除菸酒習慣
準媽媽應戒除吸煙、喝酒等習慣。吸煙或是吸到二手煙的孕婦,會影響胎兒視力、聽力與神經消化系統,增加先天畸形、早產、自然流產與胎兒體重不足等危險性;酗酒易增加流產機率、子宮及陰道感染,寶寶出生後,可能也會罹患「胎兒酒精症候群」。
必須減少食用的食物
含咖啡因飲品必須減少攝取,例如可樂、茶類、咖啡,避免影響睡眠品質;生冷食物、高糖與高脂肪食品也不可過度攝取,以免細菌感染或是吃進太多空熱量。建議維生素A酌量攝取,否則可能會造成胎兒方面的問題(維生素A的衍生物──A酸,是會引起胎兒畸型的藥物)。
※原文刊載於2014年10月號《媽媽寶寶雜誌》。
※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【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】(http://www.mombaby.com.tw/)。
※本文由《媽媽寶寶雜誌》授權刊登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