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初為人父、人母時,最感動時刻莫過於,親耳聽到小寶貝親口叫自己「把拔」或「馬麻」了!從咿咿呀呀的牙牙學語開始,到說出第一句話之前,都必須要透過家長不厭其煩地教導及回饋反應,參與寶寶每一個語言發展階段,才有辦法如同闖關任務,看著寶寶一步一步的學習與前進,爸爸媽媽們也能藉此爭取與孩子的歡聚時光,看著他們成長茁壯。

家庭、醫院雙管齊下 掌握寶寶語言發展黃金期  

文/彭曉薇 採訪諮詢/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 部分資料來源/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化妝、髮型、攝影/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/帥氣爸爸吳思陶、漂亮媽媽黃安頤、逗趣哥哥吳深諺、可愛妹妹吳宥宥

語言發展先理解‧後表達

「聽懂很重要!如果聽懂不會說再教即可;但若聽不懂又不會說,語言發展就會很困難。」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認為,孩子在發展階段時,「理解」會因人而異有漸進式的發展步驟,家長此時要不斷地對寶寶說話,如同擔任「解說員」的角色,一一解說每個步驟及動作,寶寶多聽後就能理解。她更建議,幫寶寶換尿布時,就是互動聊天好時間,可以依序說著「腳腳抬起來」、「褲褲脫下來」、「便便臭臭的」、「濕紙巾擦擦冰冰的」等,讓寶寶知道現在所進行的事情是什麼動作或感受。等到寶寶約6個月大時,聽到聲音就會有反應,頭會轉向搜尋聲音位置;1歲時,能聽懂一個步驟的指令,像是「手伸出來」、「撿起來」等,家長也能示範做一次給寶寶看;1歲半則進階聽懂稍微複雜的動作,如「坐下來,然後穿襪子」。 

善用道具‧提升寶寶語言興趣

鮮豔配色的字卡、簡單明瞭的繪本、觸摸認知的布書,是許多父母的好幫手。從寶寶會坐之後就可開始看字卡、繪本或布書,透過清晰可愛的圖案及童趣的設計,吸引寶寶的注意力,且布書有符合寶寶抓握的設計,讓寶寶能夠盡情啃、咬、擠壓等,但寶寶剛開始視力距離不夠遠,家長可先唸故事內容給寶寶聽、陪他翻繪本,從打開、蓋起來、數頁數、指出故事內容的動作,來刺激寶寶的發展,讓寶寶認識日常生活的事物,從中不斷地學習及認知,啟發對於視覺、聽覺及思考的能力,等到肢體穩定度越來越好,教材就可以越來越豐富,增加寶寶的探索空間及想像力延伸,提升對於說話表達的興趣。 

語言發展黃金時刻

寶寶從一出生就學會發聲,透過不舒服時的哭聲及快樂時的笑聲來運用發聲器官,之後寶寶可能用不同的發聲方式,來刺探人們的反應,一開始小小聲地哼出聲音,再來哭出聲音,若是小聲哭達不到預期效果,最後就會直接放聲大哭,寶寶會循序漸進選擇表達情緒到何種程度,家長或照護者最能夠符合自己的需求,且能力越好的孩子越有這種狀況,能判斷怎樣對自己最有利。賴怡如治療師更透露,寶寶是透過表情及語調來辨別大人情緒,因此當你笑笑地對寶寶說:「你怎麼這麼壞?」跟表情猙獰地說:「寶貝我好愛你!」的時候,寶寶是配合表情來揣摩你說話的情緒反應,而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。 

通常寶寶會在10到18個月大期間,學會第一個有意義的語言表達,內容會是他最在意的事情或頻繁聽到的字詞,不見得是叫出爸爸、媽媽,如果很愛吃東西,可能就先學會「ㄇㄢㄇㄢ」;而語音發展從母音開始,嘴巴運用變多,舌頭變靈活後,子音就會接續出現,寶寶會開始玩自己的舌頭來發出聲音。賴怡如治療師認為,家長應花時間注意寶寶發出的聲音,並適時給予回饋,聽到什麼就回應什麼,等到寶寶習慣後,再增加不一樣但相似的聲音,以漸進的方式教導寶寶,讓寶寶理解跟確認詞語的意義;此時更要觀察寶寶是否有注意到家長,並會跟大人互動,若碰到接收和表達反應較慢,甚至不加以理會的寶寶就要特別注意。 

賴怡如治療師表示,等到一歲半後,寶寶就差不多能聽懂,並且遵從簡單日常生活指令,不需要搭配手勢、表情或動作就能夠理解,若是與親近的人目光對視,對方對他說話、笑或玩遊戲時,就可以把他逗笑;寶寶此時也能夠用說話、手勢或眼神來表達出自己的意思,至少說得出3種以上的組合音種類語詞,較多者甚至可到20種,只要有動機和學習能力,字彙量可以迅速累積,而當一歲半仍不會開口說話的寶寶,就代表語言發展比其他同年齡層的小孩較為遲緩,需多加注意。

 

 

※原文刊載於2014年7月號《媽媽寶寶雜誌》。

※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【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】(http://www.mombaby.com.tw/)。

※本文由《媽媽寶寶雜誌》授權刊登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媽媽寶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